陕西日报刊登我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做法及相关探索
陕西日报刊登我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色做法及相关探索
近日,陕西日报报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特色做法。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育人模式。我们一起来看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工作。工作围绕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学校会一直培养民族大学生骨干,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出力。
近日,陕西日报报道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方面的特色做法。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育人模式。这套模式有哪些亮点?我们一起来看看。
创新教育形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照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开展工作。工作围绕教育根本问题进行,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举例来说,3月31日,在学校农林博物院,民族预科班辅导员罗顺意给学生讲述民族融合故事。通过鲜活例子,让学生理解民族融合内涵。
学校农林博物院讲解员卫丽说,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结合展馆主题设计了好多条研学实践线路。在文化传承之旅里,发挥以史育人的作用。引导各族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传承农耕文化。让教育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注重实践探索
羊肉泡馍体现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饮食融合。学校把这作为切入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从生活中常见的饮食出发。能让学生更易理解各民族在生活里的融合。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的直观认识。
学校经常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活动不只是在课堂进行。还通过参观、讲解、实践等多样方式。让学生全面感受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真正深入学生内心。成为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人才培养平台
“红鹰”训练营是学校培育民族学生骨干的关键平台。恰尔谢别克为了舞蹈节目做了不少事。他查找资料。还询问朋友。目的是争取展现塔塔尔族特色元素。而这种探索背后。是训练营激发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也激发了传承意识。
在“红鹰”训练营中,学生们可以提升自身能力。同时,还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150多人借助“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途径,前往西部地区以及基层一线。这些均是训练营育人成果的展现。
毕业生的选择
卡得艳是新疆人。她读完了本科,又读完了硕士。她没有选择继续深造,也没去大城市的研究院工作。她受老师讲述的校友尼玛扎西故事的影响。她下定决心回到西藏。她要用专业知识培育优质种源。她要为家乡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不少西农毕业生如同卡得艳那般,选择前往基层一线“自找苦吃”。他们去到民族地区锻炼。在那里成长起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给当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也在实践里实现自身价值。
思想引领作用
“红鹰”训练营指导教师艾孜买提称,要强化对各民族学生骨干的思想引领。引导他们毕业后,前往西部。前往家乡。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种思想引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起着关键作用。对学生的人生选择也起着关键作用。
学校借助多种教育形式。促使学生清楚自身肩负的责任。让学生明晰自身承担的使命。在其成长进程里。使他们一直铭记为国家奉献的初心。让他们始终牢记为民族奉献的初心。从而成为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未来教育展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闫祖书说,学校会持续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当作主线。围绕农业强国建设的需求,深入开展相关教育。这是学校今后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学校会一直培养民族大学生骨干,让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出力。学校要怎样进一步创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模式?大家可以留言讨论。要是觉得文章有用,别忘了点赞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