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专家扎根杨凌九十载,用好粮芯保饭碗安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种专家扎根杨凌九十载,用好粮芯保饭碗安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我国农作物育种方面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这些显著的成就,源于西农科研团队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他们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事实充分展现了西北农业大学在小麦育种领域的雄厚实力和显著领军地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紧密合作,近年来在创新与发展方面持续取得成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增强了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粮食与农产品供应。
西农育种成就卓著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我国农作物育种方面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小麦、玉米等新培育的品种,在黄淮地区的种植面积已超过8.5亿亩,增产效果显著,总产量达到了215亿公斤。这些显著的成就,源于西农科研团队多年来的不懈努力,他们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成果在品种和品质上十分显著。小麦品种符合国家优质强筋的规范,单产稳定在每亩550到600公斤。至于玉米,我们推出了众多高产新品种,显著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小麦品种换代先锋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淮区域始终占据我国小麦种植的核心地带。当地的小麦品种历经了六次更新迭代。在此过程中,西北农业大学培育的主导品种参与了四次关键更新。这一事实充分展现了西北农业大学在小麦育种领域的雄厚实力和显著领军地位。
西北农业大学在黄淮麦区精心布局,设立了三个试验示范点及二十二个新品种展示园。这些园地共同推广了四十六种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新品种种植面积已超两亿亩,粮食产量增加四十亿公斤,有效促进了该区域小麦产业的进步。
强筋小麦典范品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吉万全教授所率领的团队研发出的小麦新品种,2018年成功获得了国家的认可。该品种品质优良,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优质强筋小麦的标准。其产量非常高,每亩地能稳定收获550至600公斤,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推广了这个品种,当地的小麦种植情况发生了变化。农民种植后,产量上升了,小麦质量也提升了,在市场上更具吸引力。这使农民的经济收入增加,同时也提升了他们种植小麦的热情。
玉米单产提升模式
陕西旬邑县太村镇的唐家村有一片试验田,专注于提升玉米产量。这片玉米地生长得非常好,得益于科学的种植方法。自2016年起,旬邑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同建立了这个试验田。试验田主要依托四个关键技术:精选优质品种、运用缓释肥料、实施厚膜覆盖以及机械化作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玉米机械化种植体系。
特别要强调的是,这项技术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了“一增三改一防”的高产高效密植栽培策略。这种策略通过土壤的改良、品种的筛选和生产方法的优化,并融入了绿色防控技术。它有效地构建了高密度、高质量的种植群体,为陕西以及西北地区的玉米生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
榆林玉米示范样本
2014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陕西榆林设立了玉米试验示范站。经过多年在多个地区进行科研试验,该校研发出一种名为“一增三改一防”的密植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这一模式已获得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认可,并作为提高种植密度和单产的重要推广技术。它得到了种子生产商、经营者和用户的广泛喜爱。
试验示范站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有个农民种了600亩玉米,收入很高,纯利润超过60万,成了当地有名的种粮好手。他的成功故事鼓舞了周围的农户,点燃了他们学习科学种植技术的热情。
西农服务国家战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杨凌示范区紧密合作,近年来在创新与发展方面持续取得成就。学校紧跟国家的发展节奏,致力于建设一所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学校重点执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发展策略,努力破解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关键难题。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增强了在干旱和半干旱区域的粮食与农产品供应。这一举措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巩固了国民饮食自主权。持续的扶持使得人们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作物育种方面的未来成就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