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跟着经管君走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专业
高考结束,跟着经管君走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选专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光彩夺目,成功进入众多重要项目,众多成就位列顶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加入了111计划和2011计划等多个关键项目。自2011年开始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能被选中,说明它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肯定。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有所涉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专业在国内同类领域中一直名列前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收获颇丰,但大家对其未来在农业教育和科研领域能否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有何看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光彩夺目,成功进入众多重要项目,众多成就位列顶尖。这些成就既让人感到骄傲,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那么,这些成就究竟是如何取得的?
计划入选彰显实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功加入了111计划和2011计划等多个关键项目。这些项目对学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2011计划对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至关重要。自2011年开始实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能被选中,说明它在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了肯定。另外,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也对提高学校农林专业的教育质量有帮助。这一系列计划让学校在全国高校中拥有了独特的地位。在众多项目的助力下,学校得以不断壮大,并整合全国资源推动各项工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研究生教育方面也有所涉猎。该校积极响应国家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自2016年以来,数百名学生因此受益。其中,部分学生赴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农业科技,另有学生赴澳在悉尼大学深入研究农林管理。这些经历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的个人成长具有深远影响。
名列前茅的特色学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专业在国内同类领域中一直名列前茅。这主要归功于杨凌地区的自然条件,那儿的地理气候非常适合葡萄种植。学校还聚集了一批资深的教师团队,众多教授长期投身于葡萄酒的研究工作,并且配备了高端的实验设备。葡萄酒专业长期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以2018年为例,毕业的80多名学生中,大部分人都进入了著名的葡萄酒企业就职。
该校在农林水学科领域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中最为全面。众多学子纷纷从各地前来,看重其学科优势。数据显示,每年录取的学生中,山东、河南等农业大省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他们看中这里的学科实力,希望在此全面掌握农业知识,未来回乡为地方农业贡献力量。
高校的区域和属性优势
陕西杨凌坐落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这所院校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国家级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拥有悠久的历史,以农业文化闻名,为学校打下了坚实的农业文化根基。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大学,学校还获得了原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点扶持。自985工程启动以来,学校获得了丰富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实验室的改造和人才的招聘。自2017年开始,学校成为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正朝着成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稳步迈进。
七部省院局共同助力,发展速度明显提升。自2019年起,机遇不断涌现,预示着教师培训、科研投入等领域将受到更多关注,这对学校改善教学环境、提升科研能力大有裨益。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
学校热切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由此诞生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意义重大。联盟汇聚了17个国家共8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2018年,联盟举办了多场活动,外国专家来校传授农业前沿技术,我校教师亦赴国外进行学术交流。这种国际交流为我校农业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农业人才。
学校的农业研究因国际合作得以扩散至其他国家。例如,该校在干旱地区推广的节水灌溉技术,在中亚数国得到实施,效果显著。此举不仅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还提升了学校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经济管理学院的传承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着悠久的过去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从1936年算起,学院的历史便始于农业经济学组的建立。南秉方等知名学者为学科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即便在西北地区条件相对艰苦,他们依然执着于农业经济的研究,为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人才投入了巨大的心力。
万建中、王广森等专家倾心指导,使得学院在多个学科领域取得了均衡进步。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教育机制。自80年代以来,学院培养了数千名专业人才。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有的成为地方农业经济的支柱,有的则在农业企业中担任重要岗位。
经济管理学院的现状与成果
学院各类学科一应俱全。包括多个学位授予点,例如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这样的配置为学生拓展了广阔的成长天地。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它是国家及省级重点扶持的专业,每年都吸引了大量优秀本科生报考。学院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成果方面表现突出,近五年里主持了近两百个项目。据数据显示,从2015年至2019年,学院承担的项目数量逐年增加,这些项目的实施显著提升了学院在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
学院内有多个研究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其中,8个部级研究中心涉及多个领域,共同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以陕西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协同创新基地为例,它详尽地研究了当地农村的发展情况及面临的挑战,并为扶贫及农业产业调整提出了许多实际有效的建议。另外,还有4个校级研究中心,它们在人才培养和科研方面给予了补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收获颇丰,但大家对其未来在农业教育和科研领域能否持续保持领先地位有何看法?欢迎发表意见、点赞及分享。